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动态
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

发布时间:2021/08/10   文章来源:管理员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任何一所大学都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山东交通学院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在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不久前举行的“十年再相聚,青春不散场”校友返校活动中,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2006级和2007级三十余名校友一起“回家”,共同庆祝毕业10周年。2006年,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正式开始招生,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是山东交通学院第一批搬到威海校区的院系,这些校友也是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搬迁至威海校区第一批校友。

时至今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已经走过了15年的风雨历程。从2006年开始本科招生,到2011年获批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15年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游艇专业建设等领域实现了多个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具备目前国内唯一游艇邮轮工程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填补了国内空白;积极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按需培养,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院长于利民介绍,搬迁至威海校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威海市是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拥有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特色企业。同时,威海市的游艇制造产业在国内也数一数二,为该院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搬迁到威海校区也意味着从招生到招聘教师、从课程建设到实验室建设等很多工作要从“零”开始,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经过多次探讨,通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开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打牢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打造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该学院副院长孙培源介绍,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其构建了按需培养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内进行3年课堂学习,在企业进行1年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拓展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及兴趣灵活选择适合的时间及项目。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连续开展了3届,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也先后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威海念扬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开展常态化顶岗实习,大四学年与企业联合培养,参与学生均达到当届学生的30%以上,得到企业高度评价。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注重强化工程能力提升,推出1+1+1”人才培养模式,即1年校内理论培养、1年企业实践培养、1年校内完成毕业。该学院与山东省内多家船海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其中,2017年与中集来福士共同申报立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2020年与中集来福士、黄海造船共同申报立项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同时,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推动理论教学、课程实验、生产实践、创新成果、学科竞赛的“五结合”,参与、承办省级或国家级学生科技比赛,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该校与威海西港游艇有限公司联合获批“威海市游艇技术创新中心”;与招商局(威海)联合获批“威海市船舶流固耦合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与中集来福士、黄海造船立项山东省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了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运输实验室、校级科研平台——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所等科研平台。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通过企业调研与工程师进校园,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教学案例库,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学习。该学院先后出版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等3本教材,《强化工程能力提升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为例》等2部教学专著等。该学院还鼓励教师“走出去”进修、实践锻炼,2名教师出国访学、4名教师进修博士;采取“引进来”方式充实教师队伍,引进2名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补充专任教师队伍,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通过名师培训、比赛实践等形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落实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建立了“定量+定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系统,综合自评与他评,统筹兼顾定量与定性评价,执行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目前,该学院对于教师上课评价做到了课程和教师的全覆盖。在校友返校活动中,该院还对毕业10年返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招聘会为契机,与招聘企业座谈,研讨人才培养,建立跟踪评价反馈体系,持续改进培养方案。

在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还全方位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考研备考期间,该学院举办考研动员会和经验分享会,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坚定考研信念,很多教师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悉心为学生指导。在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中,该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172班毕业生成绩喜人,全班31名同学中,18人报名参加考试,14名同学被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院校录取,考研录取学生占全班学生数的45.16%,各项数据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错位发展打造游艇特色专业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游艇产业的发展,对游艇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此前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的高校较少,国内游艇专业人才大部分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成才比较缓慢且游艇专业知识不系统,很难跟上游艇行业迅猛发展的步伐。

于利民介绍,游艇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船舶设计理论知识,还要懂得美学与复合材料的性能,以及制造过程的实际操作,培养适应游艇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迫在眉睫。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不仅开设了游艇设计与制造专业,并在2011年设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游艇邮轮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填补了国内在游艇邮轮工程领域研究生教育的空白。

据介绍,在游艇专业的建设中,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坚持错位发展,游艇设计专业包括游艇智能设计系统开发、游艇邮轮造型及舱室美学、游艇邮轮造型与内装工艺交互评估、豪华邮轮舱室噪声控制、复合材料游艇轻量化设计、游艇邮轮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同时,随着国内邮轮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在邮轮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深度应用,人的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及时捕捉到了“人性设计”在邮轮设计建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开展了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邮轮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积极开展包括舒适性评价、游客流线、通道设备、娱乐系统、乘客安全等内容在内的邮轮方面的研发工作。

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还积极建设游艇设计研发平台。目前,该学院在游艇方面拥有威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游艇智能一体化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海市重点实验室——威海市船舶流固耦合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威海市技术创新中心——威海市游艇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设计研发平台,开展包括美学造型设计、船型数据库、方案直观展示和评估,船舶水动力性能,振动噪声、舒适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为掌握游艇行业发展需求,助推游艇专业建设,培养符合游艇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还与威海市游艇行业协会联合赴威海市金运游艇有限公司、威海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等威海游艇企业开展调研,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并与企业在船舶设计、生产工艺、过程检验等方面开展合作,受到了企业欢迎。2020年,山东交通学院与金运游艇合作建设“山东交通学院—威海金运游艇智能化产业园”项目,二期项目达产后,将生产各种游艇200多艘,实增产能6000多万元。双方还将加快在无人船驾驶和智能化游艇领域的研发,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化游艇专业化园区,推动中国高端游艇与智能化游艇实现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游艇专业的毕业生也在游艇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展拳脚”。该学院研究生刘振明毕业后加入中集来福士,并参与了亚洲最大超级游艇“幻想”号项目,承担了UDSD甲板精装详细设计、施工设计审核,内装电器设备选型、技术协议签署,全船大理石加工施工全过程管控等工作。2016年毕业的游艇邮轮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陈安文先后在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东翼长启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参加工作,从最开始的休闲钓鱼艇、高速艇的船型设计、水动力分析工作,一直到承担无人艇总控设计工作,逐渐成长为一名具备扎实技术功底的领导者。

当前,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游艇邮轮设计制造特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先后被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游艇培训中心”和“中国游艇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基地”,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被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授予“山东省船舶工业校企合作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