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省船舶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列入统计范围的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8.4亿元,同比增长68%;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39%;销售收入65.5亿元,同比增长28%;利税5.4亿元,同比增长10%;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出口交货值22亿元,同比增长84%。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是造船三大指标保持平稳增长。交付船舶42艘,完工量11.4万载重吨,占全国完工总量的3.1%,居全国第6位;新承接船舶订单85艘,67.6万载重吨,占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的5.1%,居全国第5位。手持船舶订单381艘,727.7万载重吨,占全国手持船舶订单的4.1%,居全国第6位。
二是船舶配套业发展迅速。全省配套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行业的53%,销售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行业的65%。生产船用钢板41.23万吨;船用中高速柴油机3139台/83万千瓦;船用锅炉256台;船用风机1628台、电机16708台/178221千瓦;锚链14580吨;船用阀门363.5吨;生产船用航行数据记录仪146台,舵机12台、铰链机5台;轴系锻件204吨。
三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增势强劲。一季度,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实现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同比增长82%,工业增加值3.2亿,同比增长56%,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利润1.1亿,同比减少7%;利税1.3亿,同比减少8%。新承接海洋平台2座,现手持海洋平台17座,手持订单金额85.7亿元,其中出口订单11.2亿美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对造船企业的影响开始显现。今年一季度我省船舶实现利税、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和7%,但增幅同比下降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造成的。
钢板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一方面,与去年同期相比船用钢板价格普遍上调30%左右,直接造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个别企业受目前钢材市场供不应求现状的影响,无法采购到足够的原材料,生产进度减缓,延误交船工期,对企业利润带来不利。同时,劳动力费用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成本。
人民币升值带来不利影响。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呈加速之势;今年一季度,这种势头有增无减,累计升值超过4.1%。由于我省船舶订单主要以出口船舶为主,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尤其强烈。另外,部分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加大及个别企业考虑到主要配套设备的市场供求及价格因素,一次性购入多套主机等大型船用设备,致使部分造船企业短期内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利润减少。
二是船舶设计能力薄弱问题依然突出。我省船舶设计能力普遍薄弱,企业的生产设计主要由大连、上海等地的船舶设计公司来完成。目前我省各主要船厂船舶订单均十分饱满,设计任务十分繁重,直接造成部分造船企业的设计要求以及图纸的二次审定不能得到及时满足,个别企业甚至出现工人无活可干的现象,导致工期延误,给企业利润带来影响。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几点建议
今后一段时间,随着出口增幅放缓,宏观调控效果显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出现波动,升值速度可能放缓。但中期内,人民币升值势头已不可逆转。人民币加速升值对船舶工业造成的影响是不利的,造船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一方面,造船企业可以考虑采取主动性策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比如,争取以非美元货币接单、结算、争取船东加大前期付款比例,加快付款节奏;另外还可以考虑在合同中加入汇率风险共担条款。同时,为降低成本,国内造船企业在进口船用配套设备时应考虑加大以美元付款的比例,或者加大在汇率走低国家设备采购的比例。
另一方面,造船企业也应采取一系列被动性策略来减少汇率损失。比如,采取主动结汇、提前结汇、远期结汇、外汇期权等一系列国家外汇政策许可的手段和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鉴于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造船企业以金融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率损失时,要与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并请专业人士予以指导。
此外,加快船舶建造速度、缩短收款周期是减少汇率损失最直接有效的非金融手段。
对于我省造船企业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把人民币升值等外在压力转化为进一步加快战略转型、推进创新做强的内在动力,在做好经营管理、提高造船效率、增强科技实力、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狠下功夫,从而迅速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