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上,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发布,山东省青岛港榜上有名。靠港口航运首次在中国企业500强唱响强音的青岛港,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特色早已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而青岛港新港区––设计总吞吐量3.7亿吨的董家口港区的兴建与崛起,势必推动青岛港在国内外港航行业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继而掌握港口建设与航运发展方面更多的话语权。
具备国际化深水大港优势
第四代港口和国际化深水大港的特征主要有五点:必须有大型深水码头;有涵盖整个城市的临港产业,即港城一体化;有广阔直接的陆向经济腹地;有发达的交通物流网络;有现代化港口的最新技术和服务特征。根据上述标准,董家口港区建设第四代港口具有以下优势:
董家口港区近海自然水深平均-15米,距岸1000米水深可达-20米,常年不冻不淤。港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约35.7公里,泊位数112个,建成后总通过能力达3.7亿吨。港区采用先进的“外围环抱式、港池内侧大突堤相间”理念,规划四大专业港池,最大限度利用了港口岸线资源。同时,董家口港区腹地辽阔,沿黄河向西纵深,辐射七省三区,经济腹地总面积达87.3万平方公里。
为建设山东省内沿海至内陆贯通的货运通道,扶持董家口港区的发展,青(岛)连(云港)铁路特别为港区预留了一个连接点,将与港区内的疏港路贯通直达港区心脏。由于青连铁路是黄海沿海青岛至上海高速铁路运输通道的一部分,因此从海上运输到董家口港区的货物可直接装卸到货车车厢,形成海铁联运,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和速度。
根据港口发展需要,青岛港将把前湾港区的煤炭、矿石等干散货和液体化工码头功能逐步向董家口港区转移,前湾港区将发展成以集装箱为主的专业港区,董家口港区则将建成以干散货、液体化工为主的国家重要能源储备运输中转基地和交易市场。同时,董家口港区将实现出海煤炭与进口铁矿石的高效对接,降低铁路运输的空载率,极大提高运输效能。
打造两个中心 注重低碳环保
今年3月19日,《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成为今后制定港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计划和港区开发的重要依据。它明确了董家口港区将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和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的建设目标,以提高国家对战略物资的调控能力。
青岛港是国家主要的铁矿石、煤炭及原油进口港,董家口港区超大型矿石、原油泊位的建设将使其进一步成为铁矿石、煤炭及原油进口的主航线靠泊港口。特别是40万吨级矿石泊位将于今年年底实现简易投产,率先成为大型船舶的靠泊港,实现大宗干散货物的有效集散。随着港区物流、商贸、信息等服务功能的逐步完善,未来全球供货商将聚集在此区域,形成充分竞争,改变我国在战略物资定价方面的被动局面。目前,港区正致力于建设以矿石、煤炭及原油为主的保税功能区,以最终实现自由贸易港城的发展构想,为大宗物资储存、集散、中转和交易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全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干散货指数––“董家口指数”,增强我国对铁矿石和能源定价的话语权,抢占全球战略物资调控的制高点,更好地参与国家战略、服务全国经济发展。
目前,多家金融机构已提供了总计300余亿元的融资额度,为港区开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业内人士预测,随着港口设施的逐步完善,董家口港区将逐步拓展服务范围,全面发展港口综合物流、专项物流、商贸、信息等服务功能。
与此同时,董家口港区采用更加科学的理念,建设绿色低碳港区。在港区规划编制阶段就融入环保理念,合理安排港区及配套产业的空间布局,构建综合性运输枢纽。将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作为引进重大项目的前提,在项目入驻时签订《管理公约》,约定必须采取国际领先的技术和工艺进行生产,不断提升港区环保水平。积极探索污水处理、防尘低耗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港区将采用绿化带分隔堆场的方式,在实施植树绿化的同时有效避免扬尘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探索采用雨、污水综合利用新模式,将港区的雨水、污水全部引入循环系统,处理后用于散货堆场喷淋。不断加大绿色新能源应用,大力实施港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与第四代港区相适应的文明环保港区环境。
让青岛港掌握更多话语权
今年国务院已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九大核心区之一的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有望成为蓝色经济的出海口,成为带动青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百年港口,促进青岛港在国内外港航行业逐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作为港口行业,如何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促进港口产业升级,打破以往“吞吐量为王”的观念,已成为青岛港加快向第四代港口转型的首要任务。开发建设董家口港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从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尽管董家口港区设计总吞吐量3.7亿吨,但绝不是简单的货种转移和一般意义上吞吐能力的增加,而是按照第四代港口发展和国际化深水大港要求,充分利用中心区位、充裕空间、便利交通、广阔腹地等特有组合优势,进一步拓展港口功能,将吞吐量硬指标为主的较量转向软实力的提升,从单一的装卸港口转变为综合性服务港口,从初级的货物装卸提升为高级的货物交易、金融和信息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全球供应链服务的节点,集有形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为核心竞争力的第四代国际一流深水港,以在港口行业的“转方式、调结构”中率先破题。这不仅会增强青岛港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将提高我国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从国际航运话语权谈起
在世界精英管理者的圈子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技术,三流的企业做产品。话虽片面,却彰显了技术标准对于产业的重要性。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国际航运界,标准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最重要的行业发展因素。哪国的标准一旦为业界所认同,就会引领整个航运业的发展潮流,这就是话语权的力量。
尽管目前中国已经是集装箱港口吞吐量世界第一大国,集装箱海运量世界第一大国,集装箱制造量世界第一大国,但迄今为止,无论是从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航运的要素定价来看,还是在国际航运的资源配置方面,中国远远没有发挥其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探索、争夺的步伐从未停止。今年3月,“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指数”(GSCI)在上海首发,该指数的测算基于包括伦敦、东京等50个样本城市的各项相关公开数据,结果显示,上海位列竞争力指数第5位,表明了我国在国际航运业竞争中的综合优势。青岛港兴建董家口港区,努力将其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服务的节点,集有形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为核心竞争力的第四代国际一流深水港,并致力打造“董家口指数”,这将有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在英美法系制定的国际航运游戏规则中,如何让“中国声音”更多的唱响?笔者认为最主要有两点:打造硬环境、提升软实力。要充分利用港口的地理位置优势、腹地经济和集疏运体系等,以港口为龙头,形成港城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综合发展。同时,完善航运服务功能,加大高端科技开发力度,加强航运信息化建设,积极制定或参与制定和国际同行业接轨的细化标准。而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无疑正朝着这个方向大步前进。
来源:海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