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同处一个百分之七十被蓝色海洋覆盖的星球。三亿年前,生命从大海登陆,演绎了智慧进化的奇迹。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仪,为人类开启了穿越海洋认识世界的大门。六百年前,庞大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世界从此撑起了大航海的征帆!今天在欢庆党的90华诞之际,喜迎第七个中国航海日之时,让我们共同回眸铭记辉煌成就,展望书写灿烂未来。
辉煌成就 灿烂未来 中国航海与海洋事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回眸“十一五” 回眸过去的5年,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水运篇 “十一五”期间,我国作为航运大国、港口大国和集装箱运输大国,在世界海运界的地位显著提升,连续11届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成为世界海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和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长期承担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近94%的进口原油和99%的进口铁矿石的接卸任务,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5年来,建成深水泊位627个,深水泊位总数达到1661个。沿海基本形成煤、油、矿、箱、粮五大专业化运输系统,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程度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内河水运建设发展迅猛,共投入1158亿元,为“十五”的3倍多,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达12.4万公里,千吨级及以上航道达9280公里,初步形成了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长江、京杭运河已分别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最繁忙的通航河流和人工运河,举世瞩目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完成,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22个港口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在世界前20位大港和集装箱大港中,中国大陆分别占12个和8个。2010年,全国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37.9亿吨和68429亿吨公里,较2005年分别增长72.5%和68.5%;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9.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46亿标箱(TEU),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84%和92%。港口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沿海沿江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家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调整。 “十一五”末,我国已拥有运输船舶17.8万艘、18040.9万载重吨,载重吨较“十五”末增长了77%,海运船队规模跃居世界第三。在运力增长的同时,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内河、沿海、远洋运输船舶平均吨位分别达到449、4754和25423载重吨,较“十五”末分别增长96%、118%和45%。
造船篇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具备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部分主流船型的技术性能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大型LNG船、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以及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取得重大进展。造船业三大指标均创历史新高。造船完工量每年以千万吨的速度增长,由2006年1578万载重吨提高至2010年6560万载重吨,年均增长38%,较“十五”年均增幅提高了7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底,我国手持船舶订单19290万载重吨,是2005年底的4.7倍。造船完工量占全球份额由2006年的19%升至43.6%,新接订单量由30%升至48.5%,手持订单量由23%升至40.8%。2010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全面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经济规模显著扩大。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273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6799亿元,年均增长40%,占全国工业行业总产值比重由0.5%上升至1%。全行业销售收入由1244亿元增至6500亿元,年均增长43%。
渔业篇 “十一五”期间,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已经成为世界水产品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 5年来,渔业克服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等不利因素,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渔业产值6200多亿元,渔业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8%;水产品总产量5350万吨,年均增长4%,保证了水产品的有效供给;水产品出口额138亿美元,连续11年居国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远洋渔业实力明显增强,在南极水域成功实施磷虾探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大踏步前进,全国累计投入20.97亿元,放流苗种一千多万尾;渔民年人均纯收入8963元,年均增长8.8%。渔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对渔业的投入加大,仅中央投入就达到370亿元,比“十五”期增长7倍。
海洋篇 “十一五”我国海洋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沿海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开发布局的形成,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海洋经济已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13.5%。 5年来,全国累计确权海域面积107万公顷。通过围填海解决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超过7万公顷,带动7万亿元投资,解决了3千多万人口就业。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二颗海洋卫星。2009年,极地考察工作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建成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20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09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国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的初步信息”,向世界郑重宣示我国在东海等周边海域的海洋权利主张。
海军篇 人民海军是我国国防安全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国海军官兵军魂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不断增强,海军核心军事能力大幅提升,兵力运用领域日益扩大。针对海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重、领域广、要求高的实际,5年来,我海军注重在实践中锻炼部队,提高能力,确保舰艇编队出访,海上联合军演,多国海军活动和海上救援,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一系列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特别是派遣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为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保障海上重要运输线畅通,确保我船舶和人员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扩大了人民海军的国际影响。
保障篇 “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强海事安全监督,形成了“机构合理化、法规系统化、队伍专业化、信息网络化、监控立体化、反应快速化”的管理格局。海事系统共成功组织救助遇险人员97217人,救助遇险船舶9748艘,搜救成功率达96.3%。与2006年相比,2010年全国水上交通运输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2.7%和30.5%,百万吨吞吐量死亡率下降68.9%,未发生一起死亡失踪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水上交通事故。 5年间,我国海事系统已建成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船舶交通与服务系统以及船舶报告系统。沿海和主要水域航标已成网成链,为船舶航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航行保障。以“海巡11”等为主要巡航力量的海巡编队,对重要航路、事故多发区、敏感水域进行巡航监管和值守,实现了对我国海域立体巡航监管。 “十一五”期间,我国救捞系统弘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5年来,共执行特殊应急救助抢险任务4282 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8279 名,救助遇险船舶793 艘,较“十五”分别增加171.5%、62.2%和1.9%;成功打捞沉船45 艘,获救财产价值466.03 亿元,较“十五”获救价值增加239.5%。 5年间,救捞系统加大了对救助飞行队的投入力度,共设立了11个飞行救助值班点,拥有17架救助直升机,4架固定翼飞机,担负着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及台湾海峡的海上人命救援任务,初步构建了覆盖重点海域的立体救助体系。 “十一五”期间,中国船级社入级船舶总吨位达4273万总吨,比“十五”末增加了2068万总吨;国内船舶总吨位达1737万总吨,比“十五”末增加了661万总吨;检验船舶总规模突破6000万总吨,比“十五”末增加了2728万总吨;海洋工程业务增长了三倍。5年来,检验的国内航行船舶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凸显了国家船舶检验主力军的作用。
展望“十二五” 海洋的世纪带给我们诸多机遇,又让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十二五”的奋进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去迎接新的历史使命: ––加快发展内河航运,不断开拓海洋运输,积极发展现代水运服务业,着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加快形成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船舶工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积极打造高效现代的制造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我国船舶工业产业规模继续稳居世界前列,实现由世界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 ––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稳定增收,着力完善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现代渔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加强规划和立法工作;坚持陆海统筹,全力推动海洋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打造和谐海洋生态环境;实施海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全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强化管辖海域的控制力;做好海洋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海洋意识; ––努力推进海军建设科学发展,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保驾护航。 “十一五”的辉煌成就,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十二五”的伟大征程刚刚起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放的姿态、更顽强的毅力,去迎接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