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发展蓝色经济,长远来看就要大力发展 '深蓝经济'。”26日上午记者来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铁钢副所长告诉记者,国内建成的排水量最大科考船“科学号”,将于近期正式下水。据了解,这艘由武汉造船厂建造的深海科考船,将于明年6月30日在青岛交船。同时,为配合“科学号”科考船,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还将在薛家岛码头建设占地30亩的科考船基地。

  5亿打造深海科考“航母”
  “目前我们已经投资5.5个亿,这将是国内排水量最大的科学考察船。”据李铁钢副所长说,这艘名为“科学号”的科学考察船,委托武汉造船厂施工建设,从2008年开始建设,历时近3年时间,将于近期在武汉正式下水。按照计划,“科学号”科考船将于明年6月底开赴青岛交船,并正式投入使用。据介绍,“科学号”排水量4400吨,是中科院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艘科学考察船,也是国内目前排水量最大的科考船。
  据李铁钢副所长介绍,“科学号”科考船后期将搭载4500米水下潜器,成为我国深海研究的重要平台。为了给科学号实施岸基服务,薛家岛码头将建设成为这艘科考船的停泊港,同时码头附近的30亩土地上还会建设配套设施,成为岛城又一深海科考重要基地。
  对于“科学号”未来承担的任务,李铁钢副所长表示,目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已有的“科学一号”考察船,将主要承担近海科考任务,而“科学号”考察船则会远赴深海大洋,进行深海研究。“在科考船管理上,我们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李铁钢副所长表示,“科学号”投入使用后,将成立学术委员会,统一审批科考船考察任务,“因此'科学号'提升的,不仅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深海科研能力,也是我国海洋科学体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深蓝经济”是长久之计
  “蓝色经济是一个长期依赖海洋背景的经济体系,从长远角度出发,必须大力发展 '深蓝经济'。”李铁钢用一组中美对比数据举例,目前美国利用深海生物资源实现的年产值在30亿美元左右,而目前中国却仍未实现零的突破。
  李铁钢表示,虽然目前青岛的海洋科研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水准,而且海洋科研的资源和平台非常丰富,但在深海研究方面,还与国外存在几十年的差距。“现在我们的深海研究,基本都是科研人员单兵作战,利用国外的深海科研平台来进行,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深海研究体系。”李铁钢认为,近海是青岛目前发展蓝色经济的主要着眼点,但深海大洋才是海洋财富的真正所在,也是发展蓝色经济的“长久之计”。因此,在海洋科研方面,就要大力发展深海科学研究,搭建深海科研的高端平台。

  海洋所要“扩编”
  据介绍,目前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学习的人员共110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0多人,研究员80多人。李铁刚副所长介绍说,下一步,中科院职工有望进一步“扩编”,所内职工将由650多人,增加至790人左右。
  经过10多年的攻关,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培育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研发的“大连1号”杂交鲍、“中科红”扇贝、“981”龙须菜、“科海1号”凡纳滨对虾等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获得新品种证书,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长期以来的空白。

来源:中国船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