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中,威海市船舶工业以“错位竞争、多措并举、专精特优、品牌经营”而著称,特别是在造船市场全面进入“寒冬”之际,“不求大、不唯全、抓优势、重特色”与蓝色经济区协调发展之路,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寒冬来临,春意尚存

在整个造船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中,威海市船舶行业仍是一派繁忙景象。

4月26日,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为威海市海大客运有限公司建造的 “生生2”号2200客位/1100米车道新型豪华客滚船开工,这是目前国内第一艘满足安全返港要求的滚装客船。

4月27日,中航威海船厂为希腊船东建造的一艘92500DWT散货船“克雷尔”号交接。

4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对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进行了公布,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申报的“HC及图”商标在全省100多家企业中排名第一,在国家公布的410件中国驰名商标中名列前茅,成为威海市首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船舶企业。

5月22日,我国首次发布“全国十大渔船标准化船型”,威海市文登海通造船有限公司的“34米钢质拖网渔船”、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的“21.30米玻璃钢拖网渔船”和“32.98米玻璃钢拖网渔船”三种船型榜上有名,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的两种玻璃钢拖网渔船船型分获组委会颁发的最佳设计并建造奖项。

5月23日,中航威海船厂为希腊船东建造的又一艘92500DWT散货船“朱尼尔”号签字交船。

8月2日,由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为大连船东建造的“万通”、“万和”两艘2.9万吨多用途船,举行了命名交船仪式。

8月9日,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远航能力最强的3.6万总吨客滚船“渤海翠珠”在烟台首航,这是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建造交付的第11艘大型客滚船。与一般船舶不同的是,这艘3.6万总吨的民用客滚船,在设计建造中贯彻了国防要求,可成建制投送部队人员和重型装备,增设直升机起降平台。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自2006年建造交付运营的“渤海金珠”大型客滚船,是我国第一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50米以上的大型客滚船,被业内专家认为结束了我国进口二手客滚船的历史,开辟了渤海湾客滚运输事业的新纪元。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先后承接和交付了各种客滚船16艘,市场占有率超过70%,成为我国重要的客滚船建造基地。大型客滚船不仅荣获国家工信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而且还被确定为“山东省名牌产品”。

多措并举  规划引领 

威海市最大的优势是海,必须充分发挥海洋资源潜力,把海的文章做好。发展造船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篇。威海市在山东半岛最东端,东临国际海上运输主航道,海岸线长达985.9公里。位于世界造船金三角的中心地区,是国际业内人士公认的最适合船舶建造的地域之一。船舶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资源丰富。渔船设计建造享誉国内外,为海上山东建设和我国渔业走向深蓝做出了卓越贡献。近几年,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威海是是省政府规划发展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威海市坚持“不求大、不唯全、抓优势、重特色”的指导思想,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威海市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威海市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威海市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立足长远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支持特色船舶、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船舶发展,重点推动研发一批拥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客滚船、远洋渔船、海洋工程船等特色船型。

“十一五”期间,威海市把船舶工业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引擎,重视船舶出口基地建设,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以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为核心,中航威海、黄海造船等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沿海造船工业带规模日益膨胀;产品也由小型渔船和船舶修造为主转型为豪华游轮、客滚船、重吊船、远洋渔船和游艇等具有地域品牌特点的高技术含量船舶;山东省船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玻璃钢船艇工程研究中心及5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扎根威海,船舶研发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威海船舶制造向船舶创造品牌转向。客滚船、远洋渔船等一系列特色船舶制造占据国内市场的大半江山,多类游艇产品远销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客商驻足在威海这块走向深蓝的桥头堡上。8月13日上午,印尼驻华大使率领的经贸考察团再一次来到威海考察,进一步探讨大型渔船和客滚船等合作事宜。

威海,已发展成为我国客滚船、多用途重吊船、海洋工程辅助船等特种船舶以及远洋渔船和游艇的建造出口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造修船及配套企业112 家,其中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 44家,整船制造能力达400万载重吨。2011年实现造船完工量144万载重吨,增长11.5 %,船舶出口17 亿美元,增长25 %。今年1~7月份,船舶出口9.5 亿美元,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

勇于创新,应对挑战

订单少、交船难、融资难,老板跑路,船企破产……,频频见于媒体,造船行业可谓是“寒气逼人”。威海市船舶行业也难过此关,截至到目前为止,新造船订单量仅为19 艘,27万载重吨。

虽然海运市场疲软、新造船订单下滑、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人力资源成本急升等市场大环境在短时间难以回暖,但是威海市船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国际海事组织频出的造船新规准备不足,甚至不少船舶企业将被因造船新规抬高的准入门槛,望而却步!

威海市船舶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是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成本产品档次不高、生产要素支撑力度不足,科技含量趋低、造船模式落后的问题;船舶配套产业存在着产业基础薄弱、总体配套能力差、产品结构不合理、船舶中间产品生产组织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较弱,企业管理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不足等等,可以说是对威海大多数船舶企业最鲜明的写照!

“十二五”期间,威海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船舶工业的一系列部署,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威海市被评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的机遇,正视船舶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实事求是、抢抓机遇、勇于创新的宗旨,加大引导协调服务力度,继续走具有自主特色的地方造船之路,努力推动全市船舶工业要素汇聚交融、企业集群共生和产业集聚发展。在产业调整方向上,要从发展造船向造修船、海洋工程、游艇及配套业协调发展转变,产品结构由“小散弱”向“新特优”的彻底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使威海市船舶工业度过寒冬,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力争2012年实现造船完工量150万载重吨,2015年形成造船能力500万载重吨。

1、整合资源,打造龙头

威海市船舶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散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足。整合资源,兼并重组,打造龙头,是当务之急。

以市场为动力,以政策为推手,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调整结构,转换模式。鼓励骨干船舶制造企业争当“龙头”,逐步形成对大量中小型造船厂的资源整合,相得益彰,多元发展,规避风险。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与荣成市波通达贸易公司联姻组建的“山东黄海船舶配套有限公司”、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与江苏国兴通风设备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荣成兴海船舶设备有限公司”以及中航威海与济钢等企业组建的钢材配送、管系加工和舾装制作等专业化公司的成功运营,充分证明了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的拉动力;另外,威海船厂联大求强,与国有大型企业中国航空工业国际北京有限公司的合作,组建中航威海船厂有限公司,并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走出了一条共享资源稳固发展之路。证明了只有构建造船企业之间、造船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新合作模式,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危机,增强竞争力,提高综合能力。

2、技术创新,品牌经营  

从目前新承接订单可以看到,竞争的重点转向以节能环保为中心的新技术应用和新船型开发上,可以说,谁掌握了新技术、开发了新船型,谁就能占得先机。

“十一五”期间内,威海市依托黄海造船、威海船厂等船舶龙头企业,整合人才、技术、研发资源,建立船舶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多用途集装箱船研发平台、不锈钢化学品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合作,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联合,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威海市船舶工业已建立5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拥有山东省船舶技术研究院、山东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山东省船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玻璃钢船艇工程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船舶研究所、山东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建立了威海市船舶职业教育联盟。黄海造船自主研发的客滚船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科研项目,自主设计建造的13.98米太阳能房船成为国内首款真正的全太阳能房船。

目前,威海市的客滚船、多用途重吊船以及远洋渔船先后有4种船型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依靠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使威海市的客滚船、多用途重吊船、海洋工程船和远洋渔船抢占了市场先机,奠定了应对危机的基础。

3、重视新规,绿色造船

层出不穷的国际新规则、新标准,已成为船舶行业面临着难以回避的巨大挑战。日、韩等国都把研究新标准、新规范,开发绿色环保型船舶作为后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市场、扩大与中国造船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为此,威海市船舶行业主管部门把应对新规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特别是为应对涂层保护新标准(PSPC)的强制实施,及时引导企业关注和研究造船过程中涉及的建造标准和规则,并且结合造船企业基本条件评价工作和审批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在更新生产设施设备的同时,优化工艺流程,加大船舶新规范新标准的应用。

今后,威海市还将充分发挥技术研发中心的作用,注重研究目标型新船建造标准(GBS)、共同结构规范(CSR)、涂层保护性能标准(PSPC)、船舶能效设计指数标准(EEDI)、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淀物控制与管理公约(BWM)、船舶气体排放新要求、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拆船国际公约、船舶噪声级规则、船舶救生设备新规定等与船舶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海事新规,为船舶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同时,结合威海市渔业发展的现状,引导渔业水产部门和船舶修造企业,认真学习国际渔船安全公约,主动应对即将生效的国际渔船安全公约和国际渔业劳工公约。目前已按国际规范设计开发出大型远洋鱿鱼钓船、金枪鱼围网船和超低温金枪鱼钓船新型远洋渔船,产品已交付使用,成为我国渔业走向大洋的主力船型。8月初,在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码头,3艘8355B型74米远洋鱿鱼钓船远航大洋渔场。据悉,仅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就承接该型船8艘。8月22日,由山东蓝越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委托建造的20艘1760千瓦中型围网渔船在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开工。我市远洋渔业将拉开奔向深蓝的序幕,渔船制造业走上新的征程!

4、节能降耗,苦度寒冬

从目前来看,国内造船业要走出困境需要经过漫长等待,在订单下滑的形势下,成本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执行新规提高成本和延长周期,导致成本高走成不争的事实。但是僧多粥少,运价呆滞,船价持续下滑,船舶企业举步维艰。“寒冬”来临,勒紧裤腰带求生存,还得从企业内部入手,主动进行技术和产品升级,抵御成本刚性上涨。这就必须加强生产精细化管理,采取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技术进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钢材利用率、降低能耗等措施,努力提高盈利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培育环境,强化服务

充分发挥威海市船舶工业推进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船舶工业发展协调管理、指导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船舶工业发展政策,协调做好在建船舶抵押融资等各种融资手段,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对造船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抓好在建重点项目的跟踪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船舶协会建设,发挥好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房恒志 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周安昌 威海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